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魏晋-从环境保护现实需要的角度说明应该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魏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魏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保护环境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
以周易为肇始的阴阳哲学被称为中国传统哲学之母,与西方古典哲学相比,最本质的差异莫过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谓“天”,即是客体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规律。所谓“人”,即是主体存在的社会、人生及其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观看来,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有同构同源的特征,有共同的规律性和哲理性。因此“天人合一”又有“天人同构”、“天人感应”等各种说法。用现代观点来理解“天”这个客体和“人”这个主体,无论它们是多么的不同,但在发展规律上是和谐一致的,在哲学的高度上是统一相通的。应该说这是十分合乎现代科学观和辩证法的道理的。
中国古代哲学的这一理论观点显示了东方文明的睿智。它对于今天的世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富启迪意义。不少西方学者鉴于后工业化的负面效应,对不尊重自然与生态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痛加反思,而将目光转向东方文化哲学寻求出路,这绝不是偶然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大致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强调人为营造应与所处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人居环境不仅是指建筑本身,而且还应包括这个建筑内外空间及其周围自然环境。建筑应成为这个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其中,与之和谐而统一,与之适应而共存。
这一环境观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十分明确。据其时的《诗经•斯干》所载,在描写周姬王妃子的宫殿如何建在山下水边大自然的环抱中,就抒发出“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赞叹诗句。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描写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作品不可胜数。如唐王勃 《滕王阁序》:“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杜甫《草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诸如此类的很多名篇佳作,留传千古。
以致建筑与文学结成不解之缘,赋予了多少建筑构思和建筑美学的灵感与创作的激情。象赖特设计的著名的流水别墅那样表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谐和,早在中国魏晋时期的山水画中,不少点染的山居村舍莫不如此,只是我们未有慧眼识真而已。
第二,风水学说的广泛应用。对古代风水学说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突破了学术禁区,它的神秘面纱已逐步揭开。作为一种古典的前科学,如何正确对待这份传统文化遗产也渐为人们认识理解。风水学说渊源流长,伴随农业文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包含有那个时代封建迷信内容。当我们以唯物史观的方法,以现代科学观点加以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采剥合理的内核,就会发现不少有价值的蕴涵值得认真研究。风水学说古称风水术,从建筑选址相地,建筑环境配置,到与周围山川自然环境协调的宏观把握,以至家居陈设等局部关系,所有建筑空间环境各要素无所不包,互有对应,构成一个庞大的“天人合一”人居环境观照体系。
从现代科学观分析,不少论者认为“风水理论实际上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一种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包括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关系学等等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从大建筑学观点看,风水学说就是古代城市规划学,它同中国营造学、园林学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建筑理论支柱。
风水宝地选址有一基本的风水模式,可归纳为一个简单的口诀:“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层层绕。金水多情来环抱,朝案对景生巧妙。明堂宏敞宜营造,点穴正位天心道。水口收气连环套,南北主轴定大要。”这一风水模式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给予了"宇宙图案"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遗留至今的许多寺庙、陵墓、民居等古建筑,如北京的潭柘寺、十三陵、爨底下村,陕西的黄帝陵、乾陵,四川的阆中古城等例证不胜枚举,它们多是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选地建成的。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村镇聚落等众多实例,都的确给我们展示了无比丰富的特色鲜明的“风水宝地”营建佳作,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其人文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的大手笔仍然是令人陶醉,感人至深的。这方面也许还有不少未可认知领悟的经验手法和哲理内涵,需要有志者去科学客观地探索研究。
第三,山水城市的创造与发展。在世界城建史上,中国的山水城市是独具门类、别有风格的。中国的传统城镇以至乡村聚落几乎无不与“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桂林、苏州、杭州、常熟、重庆等大多是山水城市。虽然它们营建的理论基础是风水学说,但其指导思想都是“天人合一”的阴阳哲学原理。
古之风水术,又称“山水之术”,即研究人居与山水的关系,也就是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问。从小规模的田舍村庄,以至于在更大的聚落范围内形成具有浓厚人文意蕴的山水城市。孔子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赋予山水以人的感情,山水中寄托了人生意义,山水城市也就是最理想的人居环境之所。山、水、城具有共生的生态关联自然性,共存的环境容量合理性,共荣的构成要素协同性,共乐的景观审美和谐性,和共雅的文脉经营承续性这“五共”地域特征。这些特征同当今所提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十分相类的。
我国著名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倡导创建21世纪中国新的山水城市,这是对传统山水城市的发展,是极富战略远见的。他提倡把中外城市文化结合,把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结合,在人居环境现代化的同时,要更加自然化,使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共同发展,使山水城市环境更富于个性特色和地方民族特色。要创造这样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山水城市,我们就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各地不同的山与水,研究传统中国山水城市形成及其特征,研究在保护继承山水城市文脉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创新。
第四,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及审美心理结构中,在崇尚天道自然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
关于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魏晋和从环境保护现实需要的角度说明应该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魏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从环境保护现实需要的角度说明应该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魏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